功能安全

DIY还是购买经过验证的工具链?——功能安全工具链验证的简明指南

<span id="hs_cos_wrapper_name" class="hs_cos_wrapper hs_cos_wrapper_meta_field hs_cos_wrapper_type_text" style="" data-hs-cos-general-type="meta_field" data-hs-cos-type="text" >DIY还是购买经过验证的工具链?——功能安全工具链验证的简明指南</span>

嘉宾作者:Jacob Beningo 

 谈到功能安全(Functional Safety),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硬件冗余,例如:

  • 汽车的双制动控制器
  • 医院的备用呼吸机
  • 航空领域的三重冗余飞行计算机

这些例子都很直观,因为它们是“看得见”的安全保障。但经常被忽视的,是“看不见的”软件工具链。

如果你的编译器“悄悄地”错误编译了一行代码,或者某个编译选项意外地改变了优化方式,那么无论系统有多少层冗余,都无济于事,你的系统可能因为编译器而变得不安全,而你甚至在事故发生前都不会察觉。

这就是为什么 ISO 26262、IEC 61508 和 IEC 62304 等功能安全标准明确要求:在使用任何开发工具前,必须确保对其具备足够的信任度(confidence in use)。对嵌入式工程师来说,这意味着工具链验证。

但问题在于,看似简单的“工具链验证”,真正执行起来却异常复杂。看似“只需检查编译器”的任务,往往会演变成耗费数月的测试、文档编写,以及每次工具更新后的重新验证。

多年来,我见过无数团队低估了这项工作的复杂度。

本指南旨在帮助你避开这类陷阱。我们将一起探讨团队常犯的错误、DIY的现实挑战,以及为什么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选择一款经过认证的的工具链,往往才是更明智、更高效的决策。

功能安全认证的现实

表面上看,工具链验证似乎很简单:跑一些测试、写个报告交给审核员,然后就万事大吉了。对吧?

但实际上,并非如此。

在功能安全标准中,软件工具被视为系统性故障(systematic failure)的潜在来源。硬件故障是随机的,可以通过冗余设计检测出来;而系统性故障,例如编译器错误地优化掉关键的安全检查,可能潜伏多年,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破坏安全机制,甚至导致严重后果。

因此,验证并不是说“现在能不能用”,而是“能否证明在使用条件下始终可靠”。这意味着你需要:

  • 证明该工具链在与你相似的使用场景下有可靠的使用记录;

  • 运行覆盖充分、相关性高的测试用例;

  • 提供可追溯至需求的文档和证据;

  • 并且在每次工具链变更(哪怕只是一个补丁更新)后,重新执行上述验证流程。

这项工作既繁琐又耗时。

许多团队最初误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步骤,却最终被繁重的流程、资源投入和严格的合规要求压得措手不及。

常见误区

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嵌入式开发团队,一旦涉及功能安全,也可能会掉进同样的陷阱。以下是我在汽车、工业自动化和医疗等行业中反复见到的几个常见误区。

误区一:低估成本与工作量

许多团队把工具链验证当作一个“次要”的任务。实际上,它完全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项目。

你需要的不仅是应用工程师,还需要了解编译器、功能安全标准和测试设计的专业人员。从测试执行、结果分析到文档编制,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持续数月。

我见过太多团队最初只为验证工作预留“几周时间”,结果几个月过去,仍然在忙着补资料、跑测试、填报告。

误区二:以为验证“一劳永逸”

管理层常常以为,工具链验证做一次就可以一直沿用。

然而,现实并非如此。

只要更换编译器版本、调整优化选项或更新静态分析工具,每一次变更都可能触发部分或全部重新验证。因为一旦工具链发生变化,最初的验证就失效了。

我见过一些项目仅仅因为中途升级了 GCC 版本这种看似无害的事情,就不得不推迟进度。

有人可能会说:“那我们干脆冻结工具链就行了。”但这样做的代价是潜在的安全漏洞和功能缺陷,因为工具链更新往往是为了解决已知问题。

误区三:以为验证只是“测试”

购买或自行编写一个大型测试套件,看似可以解决问题。但功能安全标准要求的远不止这些,还包括可追溯性、风险分析和证据。

这不仅仅是“编译器是否通过测试”,它远不止于此:

  • 测试覆盖了哪些具体需求?

  • 还存在哪些潜在风险?

  • 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轻这些风险?

忽略这些文档和分析工作,通常会在审核中被打回。

误区四:领导层的盲区

从表面上看,工具链验证似乎只是预算中的一项支出。但真正的成本并非金钱,而是工程师的宝贵时间。

每当核心开发人员花一周时间进行验证,就意味着少了一周时间用于开发新功能或提升产品质量。这种隐藏的机会成本往往远远远超预算中显性的费用开销。忽视这一点的团队通常醒悟得太晚了。

DIY还是购买:权衡之道

当团队意识到工具链验证的复杂性后,大多数团队面临的选择就是:自行验证(DIY)还是购买经过认证的工具链。

两条路都可行,但各有利弊,需要权衡取舍。

自行验证(DIY

优点:

  • 完全掌控验证范围和方法;

  • 可针对特定环境定制;

  • 无需依赖外部供应商。

缺点:

  • 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;

  • 消耗大量资源,往往需要数月才能完成;

  • 每次工具链更新都必须重新验证。

如果你的工具链非常独特,或产品生命周期长且工具变化极少,自行验证可能更适合。但对于大多数团队而言,这通常会成为一个长期的负担。

购买经过认证的工具链

优点:

  • 供应商已完成验证;

  • 提供认证包、测试证据和审核认可的文档;

  • 工程团队可专注于产品开发。

缺点:

  • 前期需支付授权费用;

  • 依赖供应商的更新节奏。

这正是 IAR 功能安全认证工具链所带来的价值所在。您无需再花费 6–12 个月自行验证编译器,即可获得完整的功能安全认证包,包含符合 ISO 26262、IEC 61508和IEC 62304 等功能安全标准的测试结果、流程和文档。

换句话说,你可以省去繁琐的文档工作,让工程师专注于打造安全关键型产品,而不是验证编译器。

投资回报(ROI)视角

从表面上看,购买经过认证的工具链的授权费用似乎很贵,但自行验证的隐性成本往往更高:

  • 数月的高级工程师投入;

  • QA 测试与分析工作;

  • 聘请外部顾问撰写安全报告;

  • 项目延迟及市场机会损失。

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购买不仅更快,也更划算、更安全。

战略性决策

合规是强制的,但实现合规的方式是可以选择的。选择自行验证还是购买,不只是技术问题,更是战略性决策。

在做出决定前,值得思考以下问题:

  • 未来 3–5 年,我们将开展多少个安全相关项目?

  • 核心工程师的时间更应该花在功能开发,还是验证报告撰写上?

  • 如果工具链更新导致项目延迟一个季度,会对市场窗口产生什么影响?

那些将合规视为战略决策的团队,通常能够更快交付产品,并在速度与可靠性同等重要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。

DIY需要避免的陷阱

  • 早期忽略文档:如果在早期不建立需求和可追溯性记录,后期补文档在审计时将非常困难。

  • 忽视工具链更新:即便是“小更新”,也可能让之前的验证失效。

  • 忽略供应链要求:审核员不仅关注测试日志,还会检查风险分析、过程控制和生命周期管理的证据。

DIY可行,但前提是将其视为一个长期项目,并投入足够资源。

结语

功能安全不可或缺,而工具链验证的方式决定了它是成为工程时间的“黑洞”,还是一个已解决的问题。

DIY虽然可以提供完全的控制权,但成本高昂;购买经过认证的工具链则能显著减轻负担,加快开发进度,并降低风险(如 IAR 的功能安全认证编译器,涵盖 Arm、RISC-V、STM8、Renesas RX、RL78、RH850 系列,均集成于 IAR 平台)。

真正成功的团队,不是把合规当作负担,而是做出明智选择——减少浪费,把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:打造值得信赖的系统。

Link to original post